![](http://www.b2bname.com/static/style/logobanner.gif)
大连翻译公司发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第1期文章上刊登的论文《中国古诗与现代主义诗歌在翻译中的感性交流》,文章提出了“凸显原诗感性的翻译原则”
其中所提到的“感性”(sensibilities),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语言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这涉及语言的深层结构,也因此影响、甚至决定这一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以及世界观的形成。诗歌正是把语言的可能性发掘、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艺术,最能凸显这一语言所特有的深层文化感性。发展怎样“把原诗和译诗中不同的语言感性凸显融合在一起”。换句话说,这也是把诗歌与双语写作结合起来的尝试,翻译中不仅仅凸显原文感性这一层面,同时也要像创作一样,在目标语言中也要充分发掘其感性,从而呈现出混合了不同语言感性的文本。这些年国内的翻译、研究都有长足进展,大连翻译公司觉得这种翻译/双语写作的尝试,对怎样把中国文学、文化真正译介出去,促进跨文化的理解,或许会有一定的意义。
在对汉诗英译,后面后对英诗汉译。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对译者有着怎样的不同的要求?
大连翻译公司就一般翻译而言,如果目标语言是译者母语的话,可能会相对容易一些。但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其实是互补的,要能在两个方面都做些尝试,对两种语言不同的感性都会有更直接的感受、理解。至于对不同目标语言的译者有什么具体要求卞之琳先生观点是要译诗、评论诗,最好自己也写诗,这样才能真正知道两种诗歌语言感性中转换的甘苦,得以在其中腾挪自如。这里适用的,自然并不只是诗歌而已。
有人主张,汉译英最好的翻译模式,就是中西合璧,最好中国人和外国人结婚,两个人合作翻译,就像杨宪益和戴乃迭、葛浩文和林丽君等。那么,作为单独的中国译者,他们是否有希望在汉译英方面取得成功?他们是否有前景?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汉诗英译中也不在少数。庞德也是在其他人汉译的基础上再翻译、再创作,同样取得了成功。这样合作的模式或许得有一个前提:合作者之间的反复交流、切磋,在原文本的理解与目标文本的处理之间达到真正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